小赤壁,古時又名白巖。下洋村隔溪一面絕壁陡峭,東西橫亙約六百五十米,高約六十米,崖壁赭白相間,遠望猶如焰火燒過,酷似長江赤壁,因規(guī)模較小,故名小赤壁。崖壁有署名印海(明代邑令龔庭賓)的“小赤壁”題刻。山體原為東北向斷裂,因受溪水侵蝕和風化作用,巖石崩塌,斷面裸露,成此絕壁奇觀。
婆媳巖,又名姑婦巖。子母山脊有兩巖對峙,相距百數(shù)十米,北高立者似一亭亭玉立卻無頭顱的少婦,南低跪者像惟妙惟肖的老嫗,兩石一高一低形態(tài)逼真,神情可辨。據(jù)考證,系火山巖山脊經(jīng)風化剝蝕、流水侵蝕、重力崩塌作用后形成。相傳古時一位寡母與子相依為命,獨子娶妻三天后就被抽丁戍邊,不孝媳婦常常-婆婆,天理不容,故被雷公劈去頭顱。因是進入仙都第一景,故又稱婆媳迎賓。
舅轎巖,又名仙釋巖。下洋村獅豹山脊,兩巖相鄰矗立,前石修小,極像一個背著包袱的壯漢,后石方大,酷似一頂轎子。與婆媳巖隔溪相望,相傳媳婦弟弟聽說姐姐婆媳不和,就抬著轎子來接她回家散心。不料正遇姐姐頭顱被雷劈下,弟弟又驚恐又難過,僵立不前,遂與轎子一同變?yōu)槲┟钗┬さ木宿I巖。
龍耕路。小赤壁懸崖峭壁上橫亙著天然石廊,長約四百米,寬一至三米,高二至三米,高出水面數(shù)十米。崖壁原為凝灰?guī)r質(zhì),歷經(jīng)千萬年風化剝蝕和流水侵蝕,漸成此石廊。相傳東漢劉秀稱帝前,被王莽軍追殺至此,前臨深淵、絕壁,后迫追兵,危急間有一金龍躍出好溪,在陡壁上橫耕石廊一條,使之脫險,因名龍耕路。
仙榜巖。小赤壁上分布著許多如蝌蚪狀的天書,因年代久遠、自然侵蝕而斑駁脫落,似字非字,似文非文,難以辨讀,人們以為這是仙人所寫的榜文,故取名仙人榜,并把張貼仙榜的崖壁稱作仙榜巖。崖壁上多歷代題刻,現(xiàn)存摩崖石刻八處,南宋著名詩人王埴《小蓬萊歌》和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《游仙都峰記》,均以長著稱。
小蓬萊。小赤壁前昆潭呈碧,中多奇石,擁簇疊壘,遠近高低,錯落有致。潭中有島,楓柳成蔭;島間有湖,微波粼粼。景隨人移,恍如置身海外仙山,故名小蓬萊。相傳八仙常常游憩于此,故在小蓬萊東建八仙亭。電影《道士下山》曾在此拍攝。
八仙亭。小赤壁懸崖下石亭高5米,八柱四角,單檐歇山頂,每個亭角上分別塑有兩個栩栩如生八仙神像,亭名匾額為我國二十世紀書法泰斗沙孟海書寫。相傳八仙常到小赤壁游憩,留下許多美麗傳說!栋讼傻膫髡f》《封神榜》《錦繡未央》等影視劇曾在此拍攝。
云關(guān),俗名合掌巖、合掌洞。八仙亭北,一爿巨巖滑塌后與峭壁相倚,上合下分,狀如兩掌合十。洞內(nèi)壁平如刀削,洞闊約六十平方米,洞內(nèi)冬暖夏涼,最宜游人小憩。南側(cè)峭壁上有明代印!霸脐P(guān)”摩崖,北側(cè)有現(xiàn)代王金山“赤壁云關(guān)”摩崖。相傳黃帝升天時,洞南陽光燦爛而洞北云霧繚繞,由此異景常呈,故古人稱之“云關(guān)”。
丹室。龍耕路東北端有“昆巖洞天”古丹室遺址,今人在其東南十余步辟址新建。鄭汝璧號昆巖,明萬歷六年(1579)被排斥出京,次年在廣東按察使任辭官歸隱。與仙都高道葛煉師甚是逸契,葛欲在仙榜巖上構(gòu)筑丹室煉丹,鄭為之懸崖鑿磴,在龍耕路盡頭置屋半壁,顏其軒曰“超妙”,后人鐫“昆巖洞天”于洞壁。
大肚巖。小赤壁東北端崖嶂矗立,圍徑近百米,高五十五米,頭畸小而肚大如鼓,因名之。相傳黃帝煉丹時,在好山置玉甑、擱飯娘,由是供飯不竭。一次,有位善吃神仙,貪吃甑中飯娘,飯娘不斷產(chǎn)飯,使其肚子迅速脹大,勉強趟過溪后就再也走不動,遂化為大肚巨巖。巖上有千萬年的棕黑色尾狀水痕,酷似農(nóng)家蓑衣下擺,故又名雨蓑巖。
地址:麗水市縉云縣仙都鄉(xiāng)仙都風景區(qū)內(nèi)
類型:山
游玩時間:建議2-3小時
開放時間:
7:00-17:30。
門票信息:
門市價:10.0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