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山廟
歷史上,惠山廟會始于何時不詳,但在元代已有文字記載,明中期至清中期漸盛,到了19世紀晚些時候至20世紀30年代(抗戰(zhàn)前)達到高峰。當年的廟會是與迎神賽會進、“趕節(jié)場”(廟市)同時進行的,所以人氣很旺,熱鬧非凡。主要有“三月香汛”(香會),三月甘八以張中丞廟為中心的東岳廟會和七月甘五張巡神誕廟會(燈會)。據(jù)沙陸墟先生《惠山香會圖跋》稱:“舊時農(nóng)歷三月十四至十八日,無錫四鄉(xiāng)例有香會,咸至惠山朝山進香。香會之旨乃拜香誥,祈求風調(diào)雨順、國泰民安。每股人無數(shù),隊無定則。以臂鑼懸爐為前導,拜香者胸掛布袋,一步一拜,宣卷唱誥,以罄定調(diào),鏗鏘有致,飛叉舞刀,使槍弄棍,抬閣輪車以及走高蹺、蕩湖船、跳小鬼等,不一而足,自娛自樂,觀者如堵,極一時之盛。”
在無錫的民俗神祇中,以東岳大帝黃飛虎的神職最高,其廟址在錫山西南麓(今尚存廟前銀杏樹)。因此舊時每年的三月甘八,無錫城區(qū)的祠山廣惠行宮(俗稱張大帝廟)、南水仙廟、延圣殿、府城隍廟、西水仙廟、延壽司殿、無錫金匱兩邑廟等八座廟宇,均有龐大的抬著神像的“出會”隊伍,從各處聚集到岳廟旁的張中丞廟,由該廟專司迎接,然后同去朝賀黃飛虎神誕。
無錫人把城區(qū)的八支出會隊伍稱之為“老八謝”;又因為張中丞廟不用出會,俗謂“不出會的大老爺”。由于八廟都希望自己先到惠山,爭得頭功,隔夜就開始行動;當天回程又要張燈夜行,因此到了晚上,出會隊伍尤其壯觀。清楊蓮趺詩云:“隔夜先傳起馬牌,類船早向兩塘排。獅蠻已過龍頭口,后隊還穿五里街!庇衷疲骸耙粺舴肿鲀蔁艨矗瑢毶茦蝾^果勝觀。百隊魚龍爭照影,滿天星斗落銀盤。”詩后附注:“橋在慧山河塘。”
到了清末和民國時,八廟各以不同的同業(yè)公會作為經(jīng)濟背景,因此更把本廟的出會隊伍組織得花團錦簇,以便出奇爭勝,由此使惠山的東岳廟會盛況空前。影響所及,在滬寧鐵路開通后,甚至為此開出專車送外地游客去惠山赴會,萬人空巷,通宵達量。至于七月甘五的張巡神誕廟會,楊蓮趺又有詩記其事:“保障江淮實式憑,千秋俎豆拜中丞。家家鼓動神弦曲,一月收災降福燈。”詩后附注:“睢陽廟(即張中丞廟)在惠山,七月二十五神誕。合邑敬奉香火,比戶懸燈,匝月方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