匼河遺址位于芮城縣黃河東岸的合河村附近。為河湖相沉積,東北高西南低,沖溝多作T字形,與黃河相接。在北起獨頭北構、南迄洞口南溝的長達13.5公里內,有石器地點十一個,石器分別發(fā)現于距地表20多米的紅色土之下的砂礫石層和泥灰層中。合河遺址是目前華北地區(qū)已發(fā)現的最早的一處舊石器文化遺址,由于石器的一定組合特點代表一定的文化性質,故合河遺址被命名為“合河文化”,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為國內外考古學術界所矚目。合河文化上與西侯度文化、下與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淵源關系。其地質時代、為中理會新世早期,約與陜西藍田猿人時代相當。
在北起獨頭北構、南迄洞口南溝的長達13.5公里內,有石器地點十一個,石器分別發(fā)現于距地表20多米的紅色土之下的砂礫石層和泥灰層中,由于石器的一定組合特點代表一定的文化性質,故。匼河遺址被命名為“匼河文化”,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為國內外考古學術界所矚目。匼河文化上與西侯度文化、下與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淵源關系。其地質時代、為中理會新世早期,約與陜西藍田猿人時代相當。
遺址以匼河為中心,北至獨頭村北溝,南迄澗口南溝,西至黃河岸,東至華望村,長達13.5公里。有時代相同、性質一致的石器和化石地點17處。
1959年至1980年期間在遺址的十一個地點做過調查發(fā)掘。出土有十三種哺乳動物化石及一百六十多件人工打制的大型尖狀器、砍砸器、刮削器、石球等。匼河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,多以石英巖為原料,亦有以脈石英為原料者。以錘擊法、碰砧法和投制法打片,且多不經第二步加工即行使用。遺址保存完整。
2013年5月,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