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云禪寺曾是湘潭四大寺之一,位于隱山東麓。據(jù)清康熙與乾隆《湘潭縣志》載,“此間云氣熏蒸,勝似輕紗淡染”,“歲旱時,山有龍女詭異出沒,士人禱祀輒雨”,故名;宋太宗“太平年間(976—984年)敕賜額為‘大隱龍王慈云禪寺’,慈云禪寺,自此名聞遐邇”。另據(jù)清喜慶丁丑年(1817年)《湘潭縣志》藝文》所載宋理學(xué)家、文學(xué)家胡寅(胡安國之子)《龍王慈對立面禪寺佛殿記》載:“殿成于紹興三年(1133年),歷代有廢興”。明正德年間,有個叫鐵牛的富僧曾重修,“其后又廢。清嘉慶二十三年(1818年),慈舟僧”“出以已資,并廣為募化,大興工匠,年余而棟宇落成”。那時的建筑面積3840平方米,“寺宇近百間”,“僧田數(shù)百畝”。寺院坐西朝東,分門樓、觀音殿、三佛殿、后殿四進(jìn)。觀音殿內(nèi)有高三丈之千手觀音神像,其正殿牌樓上前橫書“天下隱山”四字,傳為明正德皇帝南巡至此,御筆親書。慈云禪寺均為青磚砌墻、琉璃瓦蓋,龍檐鳳閣,花欄漆柱,浮雕彩繪,可謂富麗堂皇,十分壯觀。至解放初期,一直香火旺盛。1942年至解放前夕,曾在此辦力行高級小學(xué),校長就是湘潭名士黃修杞。解放前,此寺也為0地下組織——隱山支部的秘密活動據(jù)點(diǎn),在這里開展過許多革命活動。1949年以來,這里又先后辦過民辦小學(xué)、大隊(duì)部小學(xué)、農(nóng)業(yè)中學(xué)。五十年代曾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文革寺毀,現(xiàn)有4間遺屋尚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