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武湖煙波浩淼,水量豐富,然而這千頃碧水何以泄出?循著南岸城墻根下尋覓,終于解開了這謎底,武廟閘就是玄武湖主要泄水口之一,也是湖水通過閘口進入城內(nèi)珍珠河的主要源頭。閘口的流量可達4立方米/秒左右,該閘對南京城區(qū)的水系起著一定的調(diào)節(jié)作用。
東吳寶鼎二年(267),孫皓在此開城北渠,引湖水入城,當時稱作“北水關(guān)”。劉宋大明三年(459)又在此開“大竇”,引水入華林園的玄淵池,復(fù)貫穿宮液。明建南京城墻時,將原有水關(guān)擴建成大閘,稱“通心水壩”。該閘閘身呈方形,長寬各25米,方進深度為85米,穿城而過的涵管稱作“靈福洞”。該閘原有兩個進水口,為減緩湖水的流速,閘口水道建成“之”字彎曲形。在閘口下方安裝了兩套雙合銅水閘,每套閘方形,邊長1.30米,厚0.5米,呈上下陰陽狀。下合裝在條石砌成的方框內(nèi),內(nèi)凹有直徑1.10米的陰穴,穴內(nèi)穿五孔,中孔直徑0.28米,四邊四孔直徑為0.21米;上合呈反“凸”字形與下合相合,即為合閘斷流。上合正中有一直徑9厘米繩孔的銅紐,以鐵索連接地面的絞關(guān)啟動。在下合閘的下方,鋪有銅制或鐵制的涵管,內(nèi)徑0.95米,用以啟閘后通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