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川商會成立于民國二年(1913年)。
明清以來,黎川屬于閩贛邊境重鎮(zhèn)。東面和南面與福建光澤、邵武等五縣與武夷山相連,西面和北面與南豐、南城、資溪三縣相接,有“閩贛八縣通衢”之稱。源于武夷山脈的黎灘河,成為黎川交通的黃金水道。優(yōu)越的地理環(huán)境,促使了黎川的商業(yè)繁盛。明清老街的南津碼頭,成為閩贛兩省重要的貨物轉運站。這里的河埠,船帆星點,商旅如云,白日人頭攢動,至晚笙歌達旦。清道光年間,南津碼頭五里長街,經商人士2500余人,大小商號750多鋪,“恒春”“萬泰和”“全昌”等百年老字號已逾百家。漢口、南昌、撫州等地物資沿長江,逆撫河再上溯到黎河于南津碼頭卸貨,再由商販的獨輪車或擔挑越過武夷山轉到光澤、邵武、南平直至福州、泉州一帶;而武夷山一帶的香菇、木耳、筍干、竹蓀等山珍及福州沿海的燕窩、海參、魚翅、墨魚等海味,則通過商旅越過武夷山來此上船轉運到南昌、漢口等外埠。閩地沿海食鹽通過南津碼頭輸入贛鄱大地各市縣。
為了搶占商機,各地商人云集黎川,紛紛在南津街一帶建會館、會所等辦事機構,同時出于自身生存競爭需要,也建立了一些同業(yè)公會等管理機構。隨著商業(yè)貿易的發(fā)展,這些機構漸顯它的局限性。從商家到消費者,都期盼能有一個公正的機構來規(guī)范商務運作,黎川商會應運而生。
商會初立,由眾商家推選公信度高、口碑良好的儒商任會長,先后有黃鈞夫、王良佐、鄧守貞、涂申之、劉泰銘等擔任過會長。同時推選理事五至七名,實行五年一屆輪選;聘任秘書長一人處理日常事務;商會下設煙絲、排棧、國藥等二十八類同業(yè)公會,分管各行業(yè)事理;以“發(fā)展生產,繁榮經濟;公私兼顧,勞資兩利;城鄉(xiāng)互助,內外交流”為商會宗旨。并募資建會館于商業(yè)中心南津街商會巷西側。此建筑仿歐式風格,成黎川明清老街第一座歐式建筑。商會會館的落成,使商會巷有南津五“最”古巷之稱!白铋L的深閨古巷,最大的商工基地,最多的古老廳堂,最早的茶樓戲院,最潮的歐式建筑”成為南津商業(yè)街最閃亮的標志。
黎川商會的建立,對促進黎川經濟,繁榮黎川市場發(fā)揮了應有的積極作用,尤其是抗日時期,淪陷區(qū)大批難民涌入黎川,引起物價飛漲。黎川商會為平抑物價,打擊奸商,穩(wěn)定民心,發(fā)揮了重大作用。1953年,中華工商聯合會成立,黎川商會開啟了新的征程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