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安千戶所城城墻用花崗巖方石構筑,其周長1773米,高5.30米,上有女墻827個、警鋪13座、敵樓18座、開東、西、南三城門,上皆建城樓。城三面環(huán)海,小而險固,西門城下港口可泊船艦,F(xiàn)僅存三段殘墻,一處城門的門座,一處炮臺。
城內依山勢鋪設的石板街道南北逶迤。因其地勢西南狹小、東北闊大,形如葫蘆,故舊稱“葫蘆城”。據(jù)志載,當年石板街道兩旁屋舍儼然,櫛比鱗次,人丁興旺,住戶逾千。城內有祝圣寺、關圣殿和天后宮、文昌祠、觀音閣、海潮庵等寺院,現(xiàn)寺殿多已不存,僅祝圣寶塔經(jīng)歷兵災劫難和風雨剝蝕尚存。
烽火臺為覆斗形結構,用塊石壘筑而成,頂部呈長方形造型,烽火臺的煙墩高為5.0米,底座各邊長約12米,頂部開口各邊長約8米。頂部用于點火的灶坑長2.30米,寬0.65米,深0.50米。烽火臺的煙墩只有東西側石塊塌陷一小部分,其他主體包括旁邊的灶坑都保存完好,就連依附煙墩旁的營房和草料房還留有部分墻體。
據(jù)《八閩通志》及清乾隆《福清縣志》記載:明洪武二十年(西元1387年),萬安古城由江夏侯周德興調集福、興、漳、泉四府匠役,費時10年修成。葉向高曾論曰:“鎮(zhèn)東堅而實,萬安小而險,故難破也”。
清涂之堯在《故鄉(xiāng)風物記》中說:“萬安城既以海為地,以山為郭,故劉香、鄭芝龍盛時,連檣數(shù)萬,兵甲曜日,屢攻萬安不能一克”
清順治十八年(西元1661年)9月,清庭“遷!,城內居民全被內遷,萬安古城成為空城。
清代,萬安古城因海防位置重要,設旗軍多達千余名。
1981年2月25日,萬安古城殘墻列為福清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