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,漢江中游。東界隨州、棗陽,南接鐘祥、荊門,西鄰南漳,北抵襄陽。地處東經(jīng)111°57′-112°45′,北緯31°26′-31°54′。東西長76公里,南北寬53公里,總面積2115平方公里。
人口民族
宜城市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.7%。少數(shù)民族有回、滿、壯、苗、黎、瑤、藏、蒙古、土家、錫伯、維吾爾等,人口為0.12萬人,約占人口0.23%。分布在全市各鎮(zhèn)(辦事處),主要集中在流水鎮(zhèn)和板橋店鎮(zhèn)。少數(shù)民族以回族為主,回族人口占少數(shù)民族總人口的80%以上。
宜城屬于揚子區(qū)大巴山系,漢江自北而南,縱貫全境,山清水秀,風光宜人,可供觀賞游玩的風景名勝眾多。鯉魚湖素有“小西湖”之美譽,鑲嵌在市區(qū)中心,使宜城成為全省唯一城中有湖的縣市級城市,情侶路蜿蜒環(huán)繞,庫水清澈,春日里桃紅柳綠,夏季又是消暑游泳的理想之處;城東避有長白山森林公園,園內森林茂密,古木參天;鶯河一庫、二庫、小南河水庫,水光滟瀲、綠樹掩映,神秘靜幽;野杏嶺上春花如雪,漫山遍野,盡顯奇異之美。
宜城人文景觀比比皆是,境內具有較高開發(fā)和科研價值的古跡達67余處。宋玉故里舉世景仰,龐居洞祠隔江相望,楚皇城遺址氣勢宏大,蜿蜒百里的白起渠壯麗雄渾,羅家崗東周車馬坑,形體完整,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上將及同難官兵墓巍然屹立十里長山。
宜城旅游資源十分豐富,獨具魅力,高品位的人文景觀與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,相得益彰,無不使游人陶醉在“楚歌催晚醉”的仙境之中。
宜城市主要革命遺址有:新街豫鄂邊區(qū)省蘇維埃政府舊址(1931年)、新街十里長山張自忠將軍殉國處(1940年)、劉猴陳家堂紅軍堂舊址(1930年)、城區(qū)內革命烈士陵園等。
行政區(qū)劃:宜城市現(xiàn)轄7個鎮(zhèn)、2個街道辦事處,1個經(jīng)濟開發(fā)區(qū),1個工業(yè)園區(qū)、1個發(fā)展區(qū)。小河鎮(zhèn)、鄭集鎮(zhèn)、孔灣鎮(zhèn)、劉猴鎮(zhèn)、王集鎮(zhèn)、板橋店鎮(zhèn)、流水鎮(zhèn)、鄢城街道辦事處、南營街道辦事處、宜城經(jīng)濟開發(fā)區(qū)、大雁工業(yè)園區(qū)、雷河發(fā)展區(qū)。
宜城自然地理: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,漢江中游。東界隨州、棗陽,南接鐘祥、荊門,西鄰南漳,北抵襄陽。地處東經(jīng)111°57′-112°45′,北緯31°26′-31°54′。東西寬76公里,南北長53公里,版圖呈“蝴蝶狀”,總面積2115平方公里。整個地勢自西北微向東南傾斜。屬鄂中丘陵區(qū),其地形分為三種類型:東部和西南部為低山丘陵,海拔在150米以上,面積為431.1平方公里,占總面積的20.4%;中部和西北部為崗地,。海拔在50至150米之間,面積為1622.9平方公里,占總面積的76.8%;漢水兩岸為沖擊平原,海拔在50米以下,面積為59平方公里,占總面積的2.8%。水系以漢水為骨干,構成“樹枝狀”。流域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3條,蠻河是漢江的最大支流。地貌組成大致為四山一水五分田。氣候溫和,雨量適中,四季分明,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(qū)。年無霜期240天左右,年降水量在850至1000毫米之間,年日照1800至2100小時,年平均氣溫15至16°C,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6%。
宜城這塊古老的土地,人才輩出。古有宋玉、向朗、向龐、馬良、馬謖、鐘亮、王凝、周仁壽、魯桂元、王萬芳等仁人志士;近代、現(xiàn)代涌現(xiàn)出王全芝、胡天經(jīng)、譚籍安、王全成、胡培洲、王文錦、楊世健、楊有鴻、楊有鵬、范家義、胡東之等許多革命英雄。宜東新街有豫鄂邊區(qū)臨時省蘇維埃政府遺址和紅軍-子彈廠、紅軍被服廠、紅軍醫(yī)院以及張上將自忠殉國處、張上將同難官兵公墓等革命遺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