倉砦村位于官渡鎮(zhèn)東北部,距鎮(zhèn)政府9公里,總面積13.2平方公里,轄區(qū)10個村民小組,耕地5376畝,戶數466戶,人口1990人,黨員68名,家庭代表466名,聯(lián)戶代表36名,村務監(jiān)督3名,低保戶18戶。村室位于東北部,于1995年建成,占地0.4畝,房屋1層,平房結構,總面積54平方米,房屋6間,列入倉砦社區(qū)。
倉寨,是字圣倉頡后裔,即清翰林倉圣脈、倉景愉的故里!皞}家祠堂、老白爺廟、天爺廟……”這些古老的廟宇先后屹立在這片土地上。古時倉寨人少地多,環(huán)境惡劣,方圓數十里內沙丘沙壟縱橫。冬春季節(jié)風沙彌漫,雜草叢生,農民無力也無法耕種,只能找些稍好點的地種些豇豆、綠豆、花生、芝麻和西瓜之類的作物。廣大民眾很長一個歷史階段內日子極度貧困。那時的倉寨地多人少,新中國成立初核實,全村有兩萬多畝土地,僅有800來口人,土改時人均土地25畝。新中國成立前絕大部分像樣的土地都被地主占有,農民全靠給地主種地或到開封賣柴維持生計。這里是中牟縣有名的“北大荒”,但它也有過繁榮和輝煌。
清代至民國初年,這個地方人杰地靈,人才輩出。清道光二十三年(公元1843年),由于暴雨連降數日,黃河決口,洶涌澎湃的黃河水直沖而下,首當其沖。一場大水把一片沃野埋在一丈多深的地下。從此,富裕村變成了飛沙不毛的貧窮村。
倉家祠堂與翰林倉圣脈、倉景愉。
倉寨以倉姓取名。村四周有高大寨墻,兩條東西大街,一條官道直通開封城。村寨雄偉壯觀,寨內街道整齊,東門建有倉家祠堂(家廟),祠堂內供奉設施齊全。院內花草樹木繁盛。尤其東北處倉翰林居處更是非同一般。3座高達5丈有余的望京堂樓十分巍峨,站在樓頂可眺望45里開外的汴梁城貌。站在中牟縣東門能清晰地看到這3座龐然大物。數十間的轉向樓書院雕梁畫棟,過門大廳又高又大,院內能容納數百人。大三門、四合院,東西廊坊排列整齊,一邊就有十幾間。堂樓的建筑風格罕見。樓體用松香澆灌,磚頭又寬又厚又大,一塊就有18斤,異常堅固。歷經滄桑變幻,堂樓最終埋在地下。新中國成立初時曾經開挖,當人們挖到一丈多深時,發(fā)現(xiàn)下面都是黑膠泥土,足見這里過去是沃土。挖到樓底,樓的四角都有碾盤大的疑似礦石,因為太重取不上來又埋在原地。
倉家的土地特別多,周圍十幾里以內大都是他們的地。附近的百姓大都是他家的佃農。西一公里處倉家一個老墳就占地540畝。墳內蒼松翠柏,花草叢生,樹木遮天,翰林倉圣脈、倉景愉就埋葬在此,墳內蓋有房間數間,專供護墳人居住。村民張德員祖孫三代為倉家看墳,直到解放。
昔日倉寨有多處廟宇,香火旺盛
昔日倉寨,還有建筑式樣各異,規(guī)模大小不一的8座廟宇作點綴。有天爺廟、琉璃廟、關爺廟、龍王廟、土地廟、老爺廟、王爺廟、牛王廟。尤其村西頭的天爺廟最大,占地100多畝,有老會首(舊時民間各種會的組織者、發(fā)起人,也叫“會頭”)組織和眾僧管理。3間大山門,中間有過廳,進院東西廊坊,兩廊坊內供有佛爺像及陪像,東廊坊內供有祖師及其他神像。大殿內置主神玉皇大帝和眾天神象。玉皇蒙著眼,傳說他一睜眼就要死人。平日廟內燒香、拜佛的善男信女甚眾,煙霧繚繞。
天王廟內原有永坤、永祥和尚經營,后有尚永和尚接管。新中國成立后倉寨鄉(xiāng)政府設在廟中。1950年,經過時任該鄉(xiāng)農協(xié)主席李全來的多次教育,尚永和尚成了進步和尚。隨著農村基層政權的不斷鞏固,開展了大規(guī)模的破除封建迷信運動。尚永和尚介紹說,此廟的神像大都在蔣馮閻戰(zhàn)爭中毀掉,僅留下一座鳳毛銅制成的老佛爺。是他帶領老會首成員趁黑夜埋在院子中央,并在上面栽下一棵樹做標記。后來讓民兵把它挖了出來,銅像足有四尺多高500多斤重。把它送到縣里,到上世紀60年代還經常在烈士陵園展覽。
神奇?zhèn)}寨出能人,倉頡之后響古今。
倉寨是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,史料記載,倉圣脈、倉景愉均為翰林院編修,出任過湖北省教諭和主考官、湖南按察使,賞頂戴花翎。
倉圣脈號敝庵。清同治九年《中牟縣志》載:“皇帝史官系倉頡之裔,世居縣東20里現(xiàn)龍崗,今呼之倉家寨(即今中牟縣官渡鎮(zhèn)倉寨村)!睋逋尉拍辍吨心部h志》記載,倉寨村是倉頡后裔的居住地。
倉頡,原姓侯岡,名頡,號史皇氏,生于陜西省白水縣楊武村鳥羽山(另一說山西臨汾人)。享年110歲,為軒轅黃帝左史官。中華原始象形文字的創(chuàng)造者,中華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(chuàng)人之一。傳說他仰觀天象,俯察萬物,首創(chuàng)了“鳥跡書”震驚塵寰,堪稱人文始祖!墩f文解字》記載: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,被尊為“造字圣人”。
“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,鬼夜哭”。文字一出,人類從此由“蠻荒歲月”轉向“文明時代”。
倉圣脈少時聰穎好學,稱譽鄉(xiāng)里,清乾隆三十三年(1768年)中舉,三十六年(1771年)中進士,被封為翰林院編修!翱登⑹馈保瑐}圣脈任《四庫全書》的總校對,即武英殿總校官。
另外,倉兆祥任布政史司,倉兆端、倉爾爽、倉爾壯皆為知縣。倉恩觀任縣教諭。倉爾頻中舉人等均居高位。原北京師范學院校長倉孝和也是倉翰林的后代。由于倉家是官宦之家,十分威風。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出遠門,只要說一聲我是寨上的,人就敬畏三分無人敢欺。那些賣柴的人到了開封橫沖直撞無人敢管。所謂“倉寨上的扁擔在開封可以橫行”就是從此說起。
相傳,倉翰林家中存放兩件寶物,一是外國進貢的3塊鐵劈柴,對在一起能生火做飯,把它拉開就自動熄滅,說得神乎其神。另一件寶物是倉家墳里一顆數斤重的金制人頭。說是很早以前倉家有一人在外地做官,被起義農民殺掉取走了人頭,皇上念倉家時代為官,保國有功,特贈金制人頭一個。但誰也不知道埋在何處,有人說埋在貓仔祠堂里,村民在夜間不斷發(fā)現(xiàn)金頭放光,也有說埋在老墳里了。至今也未找到金頭。多年來倉家墳屢次遭盜挖破壞,恐怕與這金頭傳說有關。
而今祠堂已不在,僅留老白爺廟在村間。
幾年前,由于修建物流大道緣故,倉寨村被該路一分為二,路的兩旁都叫倉寨。村民倉傳順帶著記者來到連接村南北的一個十字路口處,“這個十字路口處就是倉家祠堂的舊址,非常大,老白爺廟前幾年也在這里,因修建道路不得已把老白爺廟往東挪了幾十米。”倉傳順說道。
在倉傳順的帶領下,來到村大隊院兒,院子里屹立著倉家祠堂的一塊大石碑,足有4米多高;雖已非常破舊,但保存還算完整!斑@個石碑原本埋在地下,埋的比較深,前幾年修建道路時,被挖出來。后來就放在了村大隊院兒里。”
來到老白爺廟,廟主倉永祥正在打掃院落,他指著院內一塊石碑說:“這塊石碑就是最初老白爺廟的石碑,其他都是后來重修后人所立!笔畬γ孢有一塊只剩下石碑頭。倉永祥說,那塊石碑也是老白爺廟石碑,只是石碑下部已經找不到了,只剩下了碑頭。
如今,曾輝煌的倉寨各個古廟僅剩這一處老白爺廟。倉傳順說,老白爺的生日是三月十八,所以每年的三月十八這里都會興起廟會,百里內外的群眾都來趕會,十分熱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