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b id="pn9gm"><meter id="pn9gm"></meter></b>

  • <li id="pn9gm"><meter id="pn9gm"></meter></li>
      <div id="pn9gm"><label id="pn9gm"></label></div>
    1. 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 : 黑龍江 > 哈爾濱市 > 五常市 > 小山子鎮(zhèn) > 雙山村

      黑龍江哈爾濱市五常市小山子鎮(zhèn)雙山村概況

      [移動版]

      雙山村[Shuānɡshāncūn]位于小山子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北6公里處。東靠葦沙河,隔河與雙興村相望,西依牤牛河,北岸志廣鄉(xiāng),南接勝豐村,北鄰雙利村。東經(jīng)128°01′;北緯45°36′?偯娣e44平方公里,聚落呈長方形分布。現(xiàn)有963戶,戶籍人口3 778人。耕地面積為27 100畝,其中水田25 000畝。

      因境內(nèi)西側(cè)有一座小山,東北方向還有一座矗立的小山,故取名為雙山村。1958年成立雙山大隊,1984年改為雙山村。2001年村級行政區(qū)劃調(diào)整后與雙勝村合并稱雙山村,轄青山屯、梁大院屯、東升屯、四方地屯、農(nóng)場屯、山后屯、七家子屯、蘆家糖坊屯、小荒屯、興隆屯10個自然屯。村委會所在地設(shè)在青山屯。

      青山屯(恒興屯)

      青山屯[Qīnɡshāntún]也叫恒興屯,位于小山子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6公里處。是雙山村村委會所在地。東鄰七家子屯,西鄰梁大院,南鄰蘆糖房屯、荒道子屯、萬大橋屯,北鄰四方地屯。東經(jīng)128°01′;北緯45°36′,F(xiàn)有居民166戶,戶籍人口636人。耕地面積3 958畝,均為水田。

      青山屯原名恒興屯,這個名字由來久遠,據(jù)說很久以前在這塊土地上,有戶人家經(jīng)營油坊,又設(shè)立私塾,還有經(jīng)營其他非農(nóng)行業(yè)作坊的,他們指望自己的買賣興隆,都分別將自己的行業(yè)檔牌寫成“某某恒興甲”,“恒”是永恒的意思,“興”是興旺的意思,“甲”是甲、乙、丙、丁的“甲”第一的意思,總的意思就是永恒興旺,永遠第一。后來歸戶成屯,把這附近散居戶都遷居一起,將該屯起名叫恒興甲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為了方便起見,“恒興甲”就寫成“恒興屯”了。后改名為青山屯,此屯名一直沿用至今。

      梁大院屯

      梁大院屯[Liánɡdàyuàntún]位于雙山村村委會所在地西1公里處。西面與龍鳳山鎮(zhèn)的前楊家屯、趙家屯隔河相望,南面與原勝進村萬大橋屯相鄰,北面與雙利村周家爐屯接壤。東經(jīng)127°59´;北緯45°36´。現(xiàn)有137戶,戶籍人口501人,其中滿族人口28人。耕地3 185畝,其中水田2 538畝。

      該屯屯名是因姓氏而取。據(jù)說,很久以前這個地方只有散居的幾戶人家,其中有一戶姓梁的人家,在民國時期從山東淄博遷來,梁家的人口最多,日子過得也非常富有。日本人歸村并戶時,把附近散居的人家都遷到梁家所在的地方,此地便形成屯落。因在當時梁家的房子最大,故取名為梁大院屯。1958年人民公社時期,因此屯位于雙山村西側(cè)的小山處,所以將梁大院屯改為西山屯。到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,需要恢復(fù)歷史名稱,又將西山屯改回梁大院屯,此屯名一直延用至今。

      火燒屯(新安屯)

      火燒屯[Huǒshāotún]位于雙山村村委會所在地西北1公里處。東面是四方地屯,西南有梁大院,南與萬大橋為鄰,西北邊是雙利村周家爐屯,東南是青山屯。東經(jīng)127°59′;北緯45°37′,F(xiàn)有93戶,戶籍人口374人,其中滿族53人。耕地面積為2 533畝,全部為水田。

      曾名新安屯。據(jù)說,因這塊地勢比較平坦,很早以前就有從遼寧奉天府遷來的于家、莫家,從山東遷來的張家等幾戶人家相繼在這居住,而后某年的春天,其中一家小孩玩火,不慎將柴垛燒著,因無法控制致使幾戶人家財產(chǎn)全部燒光,非常慘烈,從此人們都離開這個地方。偽滿時期,日本人實行歸村并戶,再次發(fā)現(xiàn)這塊地方地勢平坦,適合居住,便將附近散居的住戶遷到此地,他們中有的人還知道這里經(jīng)歷過的一場大火,就在此地釘一個標樁,取名叫“火燒屯”。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后,當?shù)氐陌傩斩枷M畎捕ㄒ恍,便將屯名改為新安屯。新中國成立以后,恢?fù)歷史名稱,便將屯名又改回了火燒屯。

      四方地屯

      四方地屯[Sìfānɡdìtún]位于雙山村村委會所在地東北1.8公里處。東鄰葦沙河,西鄰火燒屯,北接雙利村東崗?fù)。東經(jīng)128°01′;北緯45°37′,F(xiàn)有151戶,戶籍人口585人,其中有蒙古族5人,朝鮮族2人,滿族6人。耕地面積為4 387畝,其中水田3 952畝。

      雙山村北面的小山就矗立于該屯的東北部。闖關(guān)東時期,孫家、紀家、各家、趙家等幾戶人家從山東遷來這里,依山而住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吃的是自己種的糧食,喝的是從山上流下來的清澈泉水,耕種的是在山的正南面自己開墾的四四方方的一塊肥沃的土地。因地形他們又把這塊地稱為“四方地”。他們認為這是一塊風(fēng)水寶地,年年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經(jīng)勞作能供給他們充足的糧食,所以他們對這塊地很崇拜,也覺得很神奇。后來日本人實行歸村并戶,將附近零散的居民全都聚集到此地,此地便形成屯落,屯址就設(shè)在山的西南面0.9公里處,因為勤勞樸實的人們期盼過四平八穩(wěn)的生活,所以就借用了“四方地”這個名字為屯名,四方地屯這個名字一直延用至今。

      農(nóng)場屯

      農(nóng)場屯[Nónɡchǎnɡtún]位于雙山村村委會所在地東北3公里處。東面隔葦沙河與雙興村為鄰,西面是四方地屯,北面與山后屯相接。東經(jīng)128°03′;北緯45°37′,F(xiàn)有46戶,戶籍人口181人。耕地面積2 190畝,全部為水田。

      該屯建于1954年,最初只有陳才、徐佰祥、張禹廷、張喜廷、陳海林、姜子芳、許清福、許清珍等幾戶人家從青山屯遷來此地,在此開墾大量的荒地,用來種植水稻等農(nóng)作物,所以附近的人便都稱這個屯為農(nóng)場屯。建屯之初也有人將此屯叫做東山屯。1958年人民公社時期,人們希望這里還要有新的發(fā)展,又因該屯位于雙山村東部,故更名為東興屯。到了1980年改革開放后,要求恢復(fù)歷史名稱,又重新延用了農(nóng)場屯這個名字。

      山后屯(東長屯)

      山后屯[Shānhòutún]位于雙山村村委會所在地北4公里處。東面與雙興村五部落隔河相望,西北面與雙利村的東崗接壤,西南3.5公里是青山屯。東經(jīng)128°03′;北緯45°38′,F(xiàn)有43戶,戶籍人口178人,其中滿族人口4人。耕地面積為1 683畝,其中水田1 495畝。

      1954年立屯,因此屯位于雙山村北面小山的后面,即北面,所以稱該屯為山后屯。1958年人民公社時期,一切都要煥然一新,該屯在雙山村的最東邊兒,因山遮擋,難見其貌,就好像一輪旭日一樣,未平出高山,難見其顏,如見其顏便已是太陽冉冉升起之時,正是有了這樣寓意,當時就借用一個東方的“東”字,又用了一個引其向上的“升”字,組成 “東升”,將山后屯更名為東升屯。到了1980年改革開放時期,要恢復(fù)歷史名稱,便又改回了山后屯。

      七家子屯

      七家子屯[Qījiāzitún]位于雙山村村委會所在地東1.5公里處。東面與雙興村二部落屯隔河相望,南鄰小荒屯,北面與農(nóng)場屯相接。東經(jīng)128°03′;北緯45°36′。常住戶75戶,戶籍人口271人。該屯耕地面積2 103畝,全部為水田。

      該屯地勢西高東低,歷史稱東邊為坎下,西邊高處為坎上,現(xiàn)在七家子屯基就位于坎上。據(jù)說,在闖關(guān)東時期,有于氏家族從遼寧奉天遷來,還有董樹田、雷殿云、崔散權(quán)、韓顧路、潘家、李家六姓氏家族從山東省遷來。這七戶人家為了謀生來此開荒,他們分別居住坎下和坎上。坎下每逢大雨連綿,河水上漲,鬧水災(zāi),住在坎下的幾戶人家相繼都搬到坎上。最后他們都住到了一起。偽滿時期,日本人實行歸村并戶,便把屯基立于此地,因當時的七戶人家,故取名為七家子屯,此名一直延用至今。

      蘆糖房屯(長發(fā)屯)

      蘆糖房屯[Lútánɡfánɡtún]位于雙山村村委會所在地東南1.5公里處。東鄰小荒屯,西接原勝進村荒道子屯,南面與勝豐村三屯為地鄰。東經(jīng)127°62′;北緯45°35′,F(xiàn)有105戶,戶籍人口421人,其中滿族人口6人。耕地面積2 662畝,全部為水田。

      此地最早有一戶姓蘆人家從山東省闖關(guān)東來到此地定居,并在此開一個手工制作大塊糖的糖房。由于蘆家生意很興隆,后逐漸又有人來到此地,便形成屯落,取名蘆糖房屯。到了大躍進、人民公社時期,改蘆糖房屯為長發(fā)屯。1982年分隊劃歸雙勝大隊二隊,改革開放初期恢復(fù)歷史名稱,改回蘆糖房屯。

      小荒屯

      小荒屯[Xiǎohuānɡtún]位于雙山村村委會所在地東南3公里處。向東過五尚公路是興隆屯,向西1公里是蘆糖房屯,南行5公里是小山子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,北接七家子屯。東經(jīng)128°04′;北緯45°34′,F(xiàn)有62戶,戶籍人口256人,全部為漢族,F(xiàn)有耕地1 406畝,其中水田1 293畝。

      據(jù)說,此地有一戶姓張的人家,家主名張板山,曾當過兵。后來為躲避戰(zhàn)亂,尋地謀生,從山東省逃荒來到這里。由于長途撥涉,非常疲憊,后來他們沿一條荒道艱難前行,當走到荒道西面有塊樹木很少、雜草叢生的地方時,張家家主說道:“不能再向前走了,我生就生在這兒了,死也不動了。”于是張家便在此定居下來,后又有人逃荒來此,形成屯落之時,張家的家主已是垂暮之年,他回想起當年饑餓荒涼的情景,不由得感慨萬千,便將此屯取名為小荒屯。

      興隆屯

      興隆屯[Xīnɡlónɡtún]位于雙山村村委會所在地東南4公里處。東有寶龍店育林區(qū),西是小荒屯,北鄰五尚公路。東經(jīng)128°06′;北緯45°34′,F(xiàn)有85戶,戶籍人口357人,F(xiàn)有耕地3 139畝,全部為水田。

      興隆屯與小荒屯的名字由來已久,且始終未改過。據(jù)說與小荒屯張家家主一起的,還有一戶姓趙的人家,家主是個文人,此兩家人為躲避戰(zhàn)亂,尋地謀生,不約而同地來這里。當張家家主走不動時,姓趙的人家又向前走一段,進了一個岔道,向前走了幾里遠,發(fā)現(xiàn)有兩戶人家居住,為老王麻子、任座洲兩家,他們都是從山東省闖關(guān)東來到此地的。趙家便也在此地附近的一片樹林子里搭建住處,在這里定居下來。后來又有人逃荒到此,此地形成屯落時,趙家當年的家主早已是年邁的老人,他講述了那些年來在參天密林之處,住著也很幽靜,希望今后這個地方能興隆些,所以便把此屯命名為興隆屯。

      亚洲欧美视频一区二区,久久91视频,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,欧美在线成人午夜影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