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龜湖塘岸邊,故自宋代以來即取名“塘邊”。村中有一古跡,名叫“龍泉巖”,亦名“塘邊巖”,據(jù)乾隆版《泉州府志·樂善傳》記載,宋末元初,祥芝大堡慈善家劉君輔曾捐資重修,F(xiàn)塘邊村中尚保存一座宋代建筑風格的石塔,可見“塘邊”地名由來已久,且富有文化內(nèi)涵。
宋代,濟陽蔡氏遷居于此。以村落頻臨龜湖塘,取“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”之意,稱“龜湖”為“龜水”,取“龍淵”為“塘邊”雅稱,該族也因此稱為“龍淵蔡氏”。據(jù)清代《龍淵蔡氏族譜》記載,明宣德四年(1429年),塘邊蔡謙德去世,寶蓋山隱士趙復為之撰寫墓志銘。開篇即提到:“(蔡氏)先世由光州入閩,居泉晉江之南龜水龍淵!
明代,林氏九牧二房錦馬宗支二十三世西庵公遷居塘邊,成為塘邊林氏開基祖。相繼開墾下東頭等地,新開發(fā)的地方演變成為角落地名。
塘邊村民利用當?shù)刭Y源,挖土燒制磚瓦,“塘邊瓦窯”遠近聞名。自明代開始,“瓦窯”演變成為一處新的角落地名。如清代《龍淵蔡氏族譜》記載,明崇禎十六年(1643年),塘邊蔡嘉胤夫人去世,即安葬于“瓦窯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