埭頭村位于龍湖鎮(zhèn)東南側, 東瀕深滬灣,南鄰后宅、前港,北隔陽溪與南潯、衙口相望。古時陽溪水系流量大,可供船舶航行,埭頭其地為陽溪入海處沖積區(qū),里人筑埭圍攻海造田,因取村名為埭頭。面積1.8平方公里,現(xiàn)有人口847人,319戶,0黨員30人,外來務工400多人,是一個新農村建設工作中不斷創(chuàng)新機制的鎮(zhèn)區(qū)行政村。2008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51.03萬元,工農業(yè)總產值7213萬元,農民人均收入13225元。近年來,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指導下,村兩委高度重視下,村民的支持配合下,緊緊圍繞精神文明建設的有關要求開展工作,努力建設“生產發(fā)展,生活寬裕,鄉(xiāng)風文明,村容整潔,管理民主”的社會主義新農村,先后獲得福建省第八屆、第十屆文明村。
埭頭古稱岱陽,取“岱山之陽”之意。據(jù)《岱陽吳氏家譜》載:“吾祖……就牧東山、埭頭,牛畜蔽野……時海賊馮陵,不獲高枕,乃卜宅于岱山。”;“岱之地舊有鐘王諸姓氏,類甚蕃,錯處其間十據(jù)八九。而祖孓然一線,遂托跡焉!睋(jù)《岱陽吳氏家譜》考證,吳氏肇基埭頭約在明洪武初年,距今約630余年。歷五世,續(xù)而分衍開基楓林、洋安、錫坑、古盈、古湖等村。岱陽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乙丑年(1563),1993年重修。現(xiàn)存于埭頭村陽溪溪畔的“晉邑姚父母愛民仁德碑”有助于我們了解埭頭村所屬地域的歷史。該碑立于明崇禎二年(1629)。碑文記敘了縣令姚孫榘親臨地方踏勘,確定田地經界,眾農戶感恩立碑!耙Ω改赴磁R何后九十六丘八十余畝,祖系鹽漏受稅,又復請墾瘦,經爺蹄勘丈實無漏。輸將耕鑿之余,樂利享膏腴之厚。累數(shù)世而又荒,經一丈而即德,冊造魚鱗,分丘經界……”碑文確指“何后”地域耕地為96丘80多畝,舊為鹽田,后復墾為農田,歷數(shù)世而荒蕪,又因傾力耕作而成肥沃之地,經姚縣令勘量入冊,“丘分經界”。碑文下款為立碑時間及立碑者“十七八都沐恩民吳日口等五十七家仝立”,因埭頭明清行政區(qū)域屬泉州府南門外十七八都。